產品分類
詳細信息
分型面設計原則
1)選擇分型面選擇首先必須符合我方要求。
2)避免在制品外表產生夾線,如無法避免時應盡量將夾線設計在不易看見的部位。
3)分型面選擇應保證制品留在下模。
4)優先選擇平面碰穿,盡量避免插穿分型面。插穿分型面應設計2°以上的斜度,插穿面高度較小時取大斜度,插穿面高度大時取小斜度。
型腔排位原則
1)型腔排位應有利于各腔同時、均勻進膠。
2)多腔模各型腔排位緊湊,有利于縮短流道長度。
3)多腔模各型腔間距不小于25mm。
冷卻系統設計原則 在滿足制品結構的前提下,確保冷卻充分
1) 運水孔設計
1)保持運水孔大小一致:(小模)Φ6~Φ8;(中模)Φ8~Φ10;(大模)Φ10~Φ12。
2)運水孔離料位距離均勻,最小不得小于:(小模)15mm、(中模)20mm、(大模)25mm。
3)各運水孔間距大約為孔徑的5倍,與其它孔間壁厚不得小于5.0mm。
4)用隔水片方式冷卻,隔水片孔徑為Φ10時運水孔取Φ6;隔水片孔徑為Φ12時運水孔取Φ8;隔水片孔徑為Φ16時運水孔取Φ10;隔水片孔徑為Φ20時運水孔取Φ12;隔水片孔徑間距為50~80mm時,同一組運水隔水片孔不超過6個。
2) 進水孔與出水孔的設計
1)進、出水孔與起吊螺釘孔其孔間距均不得小于40mm。
2)模具進、出水孔盡量設計在注塑機背面一側,其次為正面及頂面,避免設于底面。
3)進、出水孔不得與電源處在同一平面
澆注系統設計原則
1)一般水口模具的流道設計:
1)模具定位環直徑應比注塑機定位孔小0.1mm。
2)澆口套球面半徑R應比注塑機噴嘴球面半徑大1.0~2.0mm;澆口套小端孔徑D應比注塑機噴嘴孔徑大0.5~1.0mm。
3)主流道長度應盡量短,原則上不超過90mm。
4)分流道應優先選用圓形,其次梯形,不得選用半圓形及矩形。圓形分流道直徑為:(小模)Φ6~Φ8、(中模)Φ8、(大模)Φ10~Φ12。
5)流道轉角用圓弧過渡,分流道末端應有冷料井。對于潛水口,冷料井位置必須低于進料口,冷料井深度約為直徑的1.5倍。
6)校核取出水口所需開模距離。
7)避免取出水口時與限位稈發生干涉。
斜頂抽芯設計原則
1)斜頂抽芯角度原則上不得大于16°。
2)斜頂寬度及厚度原則上不得小于10mm。
3)一般小斜頂(寬度和厚度在25mm以下)采用整體形式,大斜頂采用鑲拼結構。
4)斜頂應設計導向塊,導向塊厚度一般為20~40mm。
5)小斜頂在頂針板上時,一般采用銷釘導滑片結構;大斜頂一般采用導滑塊結構。
6)斜頂抽芯距離應大于倒扣長度2.0mm以上。
7)大斜頂應設計冷卻系統。
鑲件設計原則 深骨或者加工、排氣困難的部位應優先考慮采用鑲拼結構。
1)鑲件設計應避免銳角,同時應考慮加工、裝拆的方便性。
2)制品成型位置與鑲件的邊距一般為:(小模)≥20mm、(中模)≥30mm、(大模)≥40mm,同時應考慮運水孔及螺釘的合理布置。
3)A板、B板鑲件框壁厚一般為:(小模)≥40mm、(中模)≥60mm、(大模)≥100mm。
4)開鑲件框后B板厚度一般為:(小模)≥40mm、(中模)≥60mm、(大模)≥100mm。
5)鑲件成型部位厚度一般為:(小模)≥30mm、(中模)≥40mm、(大模)≥60mm。
注塑機的選擇原則
1) 塑件的重量(包括澆料)應小于注塑機的額定重量。
2) 模具所需鎖模力應小于注塑機的額定鎖模力。
3) 塑件成型所需要的注塑壓力應小于等于注塑機的額定注塑壓力。
4) 模具的閉合高度應在閉合高度和最小閉合高度之間。
5) 模具厚度+頂出距離+取出制品的距離<開模距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