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分類
詳細信息
唐太宗年間,在東阿鎮(現東阿縣)上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,丈夫叫阿銘,妻子叫阿嬌。阿銘和阿嬌結婚五年后,阿嬌終于懷上孕了。阿銘和他父親高興得差點把阿嬌當菩薩供起來。天天給阿嬌好吃的。十月杯胎過去,阿嬌生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子,阿銘和他父親更是喜得合不攏嘴。可是,由于阿嬌分娩后氣血兩損,身體十分虛弱,一直臥床不起。母親生病,奶水當然極少,阿嬌剛生下來的兒子因為吃不飽奶,成天成夜地哭叫,不幾天時間,原來白白胖胖的孩子,現在已經變成一個骨瘦如柴的黑孩子了。阿銘和他父親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,到處請郎中給阿嬌找上好的補藥,但是,盡管阿嬌吃了不少補血良藥,她的病情仍然沒有好轉,父子倆束手無策。
有一天下午,阿銘從外地回家。路過鎮東街口時聽人說,天上的龍肉好,地上的驢肉好。于是,他跑回家里,把地上驢肉好的事兒對父親說了。父親二話沒說,馬上叫來張三、李四、趙五、王六四個伙計,宰了一頭小毛驢,讓伙計們守在灶邊煮驢肉。肉煮好了,味香四溢,四個伙計忍不住你一碗、我一碗爭相品嘗,不一會兒,就把一鍋驢肉吃了個精光,只剩下了一點湯。驢肉吃完了,他們四個伙計這才知道大事不妙,要是老板來了,拿什么去給女主人吃呢。于是張三想出了一個辦法,只好把擱在砧板上的那張驢皮刮去毛、洗干凈、切碎,倒進鍋爐里,又加了一些清水,燒起旺火,大煮起來。過了兩個時辰,阿銘來了,揭開鍋蓋一看,鍋里面的驢肉煮成了一鍋糨糊狀,黏黏糊糊的,根本就沒有一塊整肉。阿銘沒辦法,只好把它舀了出來,用盆子裝好,稍微一冷卻,競成了一盆黏糊糊的膠塊。阿銘心想,反正是驢肉燉成的,連忙端給妻子去吃。少夫人先嘗了一口,覺得香噴噴的,味道不錯,竟然把一瓦盆驢皮膠全吃光了。幾天后,奇跡出現了,少夫人食欲大增,氣血充沛,瞼色紅淑,有了精神、也有了奶水,兒子也有了奶吃,長得白白胖胖。但是四個伙計一直不敢說出真相,這事兒也就一直瞞下來了。
后來伙計張三結婚后家里非常窮,他妻子懷胎期間沒有吃什么補品,營蕎不良。產后氣血大虧,身體虛弱,生命垂危。這時,他突然想起了幾年前煮毛驢皮給少夫人吃的事。連忙去找阿銘老板,要向他賒一頭小毛驢。阿銘看到張三的妻子病成這樣,就送給張三一頭小毛驢。張三牽著毛驢回到家中宰了,把驢皮剝下,用鍋熬煮成膠塊給妻子吃了,沒過幾天,張三的妻子氣血回升,肌膚滋潤,精神大振。從此,驢皮膠大補、成了產婦的良藥的消息便傳開了。
再說這個阿銘是個很有商業頭腦的老板,他瞄準了這一商機,除了販賣毛驢以外,他還收購驢皮熬膠出賣,生意十分紅火。阿銘的生意越做越大,驢膠的名聲也越來越大。
這年,銅城有一個財主的兒媳產后虛弱,吃了驢膠后,根本沒有作用,引起了糾紛,這位財主仗著縣衙里面有人,就和阿銘打起了官司。縣太爺是一個明理的清官,在斷案中十分講究調查研究,經過半月的考察,他發現東阿鎮的水與其他地方不同,熬膠用的狼溪河水是洪范山區九泉匯聚而成的,清冽甘甜,水質特別好。縣太爺大喜,終于明白了驢膠之所以能夠補氣補血,除了驢皮之外,還靠這得天獨厚的泉水。于是,他下了一道命令:“只準許東阿鎮的百姓熬驢膠,其他各地的熬膠莊戶一律取締。”
縣太爺只準許東阿鎮百姓熬驢膠的命令傳到京城后,驚動了唐太宗李世民,他聽說東阿鎮的驢膠有滋補的作用,降旨東阿鎮進貢阿膠,以此賞賜給年老體弱的大臣。大臣們服用后,都夸是上等李品。李世民大喜,差大將尉遲恭巡視東阿鎮,賞賜了金鍋銀鏟給阿銘阿嬌。
阿膠一名最早見于《神農本草經》,梁陶弘景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“出東阿,故曰東阿。”阿膠之名因源于山東東阿縣,故名“阿膠”阿膠雖好,但食用起來多有不便,有些消費者不知道怎么吃,有些消費者不習慣阿膠的味道,東阿嬌顏堂阿膠制品有限公司,勇于創新,多次實驗,生產出了現代白領口味,易于接受,攜帶方便即食,又保健又養生的金律水果味阿膠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