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品分類
詳細信息
是一種形成于約三億年前的石灰?guī)r,因盛產(chǎn)于廣東英德的英山而得名。它的質(zhì)地細膩、紋理奇特,由于在大自然中經(jīng)受長期的風(fēng)化淋濾作用,致使其局部遭受侵蝕溶解,而形成充滿溝、縫、孔、洞的奇形怪狀,并具有“皺、瘦、透”三個特點。英石又稱英德石,因產(chǎn)于廣東英德市望埠鎮(zhèn)的英山而得名。宋代,英石成為朝廷貢品,與靈壁石、太湖石等“怪石”列入“文房四玩”;清代,英石列入四大園林名石(其余三大園林名石為太湖石、靈璧石、黃蠟石)。宋紹興癸丑年(1133年),杜綰《云林石譜》問世。該書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石譜,其中對英石記載甚詳。指出英石產(chǎn)地位于“英州浛洸、真陽縣之間,石產(chǎn)溪水中”,并且種類“有數(shù)種:一微青色,間有白脈籠絡(luò);一微灰黑;一淺綠”,“又一種色白,四面峰巒聳拔,多棱角,稍瑩徹,面面有光可鑒物扣之有聲”并介紹了黃庭堅任象州太守時玩英石不惜“萬金載歸”,蘇東坡“獲雙石一綠一白”,名為“仇池”。宋趙希鵠在1242年寫成的《洞天清錄集》,把英石與靈壁石、太湖石等“怪石”列入“文房四玩”,其中有怪石辨十條,對石之特點、制作工藝作了詳細描述。他這樣描繪英石:“英州出此石。如銅礦,聲亦如銅。倒懸生巖下,以鋸取之。故底有鋸痕。大者或長七八尺,起峰至二三寸,亦幾案奇玩。然色潤者可愛。枯燥者為足貴也。”又說英石硯山“自然成山形者可用,于石下作小漆木座,高半寸許,奇雅可愛”。《太平清話》中記述詩人范石湖(號成大,吳縣人)喜愛玩英石。《漁陽公石譜》除對英石作全面記述外,還特別介紹了著名的英石縐云峰,寫《縐云石記》專篇并附圖,書中描述了“節(jié)署”中有一座石峰,嵌空玲瓏,如云飛動,疑出自鬼斧神工,人們見了摩挲愛玩,日夕不肯離去,遂將其題為“縐云”。陸游在《老學(xué)庵筆記》中寫到:“英州石山,自城中入鐘山,涉錦溪,至靈泉,乃出石處,有數(shù)家專以取石為生。其佳者質(zhì)溫潤蒼翠,叩之聲如金玉,然匠者頗秘之。常時官司所得,色枯槁聲如擊朽木,皆下材也。”《全宋詩》中有大量宋人專詠英石詩句。 明朝計成所著《園冶》介紹英石的產(chǎn)地、顏色等大體與《云林石譜》相同,但強調(diào)了英石的作用“大者可置園圃,小者可置幾案,亦可點盆,亦可掇小景”。清朝陳吳子所著《花鏡》記載山水盆景制作用石“昆山白石或廣東英石”,充分肯定英石為制作假山盆景之上乘材料。清朝屈大均所著《廣東新語》提出了“大英石”和“小英石”兩個概念,其中還記載到英石運至“五羊城”壘為假山,“宛若天成,真園林之瑋觀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