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分類
詳細信息
1.香囊
銅制容器里頭放入火炭,被中使用,就成了中國古代用于冬天取暖、薰香的“香囊”。這種香囊的特點是:不論怎么翻騰都不會漏出,還能保溫取暖。
現代物理學有講到,要使具有一定重量的物體不傾斜翻倒,好的方法是采用支點懸掛,被中香爐就用了這種現代機械的陀螺儀結構,要比西方達芬奇類似的發明早了一千年。
2.西漢雁魚銅燈
西漢雁魚銅燈的設計堪稱“時髦”:兩燈罩可自由轉動,能調節燈光照射方向,還能防御來風。雁腹內可盛清水,燈煙經雁頸溶入水中,可以減少油煙污染,是古代最“環保”的燈。現收藏于山西博物院。
3.青銅卡尺
卡尺是一種相當精密的測量工具,據說,19世紀的英國數學家約尼爾·比爾發明的卡尺。其實在兩千多年前的東漢,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卡尺,而且與今天人們使用的卡尺驚人地相似.
青銅卡尺雖然與現在的游標卡尺有一定區別,但它反映了我國古代科技的先進。其設計理念之現代,有的人甚至戲稱之為“王莽穿越的證物”。
4.銅車馬
銅車馬的‘逆天“之處在于傘柄:傘柄中空,暗藏利器。柄底多機關,通過推拉組合,可以靈活控制傘柄在十字底座上滑動,從而使得傘蓋可以根據太陽方向的不同而調整合適的傾斜方位。
不固定的連接使得銅傘打開機括后能取出,以其尖 部插入土中,又可為歇息于野外路邊的主人遮陽避雨;在有刺客的時候,傘蓋作盾,傘柄和內藏的利刃都可自衛反擊,可謂神作!
5.越王勾踐劍
越王勾踐劍出土于湖北省荊州的望山楚墓群中,劍上刻了八個字,“越王鴻淺,自作用劍”。專家通過解讀,證明此劍就是落專說中的越王勾踐劍,此劍歷時千載而不銹,且具備金屬記憶功能。
6.曾侯乙尊盤
曾侯乙尊盤是春秋戰國時期復雜、精美的青銅器件,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。很多學者認為曾侯乙尊盤繁復細密,是商周青銅文化的頂端。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