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分類
詳細信息
看電影
秦周順
缺了信仰,靈魂就會干癟,少了文化,心靈就會空乏。
十歲以前便可把傳統習俗學到,年長感覺有心存在時學到的多半是文化。
小學時識字算數,為日后學習打下了基礎,但印象不深,細思成長歷程,童年時看過的一部部電影都宛若刻在心靈上的一道道深痕,時隱時現,難于忘懷。
上世紀七十年代,村子里每隔一些時日都要放映一場電影。我的故鄉在一座古寺臺階前建有一個方方正正的戲臺,每場電影都在那戲臺上播放。坐在那些臺階上觀看,也省得拿什么座凳。一聽說演電影,下午放學后顧不上回家吃晚飯,便跑去占座位。去得早了,每次都能看到在戲臺上栽桿搭布景,臺下支機試投影。盡管每次都是一樣的程序,但搭出那兩米見方的白色布景,就一定是要演電影了,即使有時刮風下點小雨,也不會落空。為了看上電影等多久都不嫌煩。盡管早期的電影是黑白片,但看起來一樣生動感人,在我心中五彩繽紛。
上中學后,每當聽說鎮里演電影,便約上四五個伙伴跑到五里外的鎮劇院去看。鎮劇院的院子很大,足可容數千人。每次等我們一路小跑進入劇院時,那里已在電影放映機前聚集了一大片人群,盡管只有站在人群后面觀看的份兒,但每次出村看電影都像去打了一場小勝仗,精神滿足得能高興很長一段時日。摸黑走夜路,膽量也是在那時練就出來的。
第 一次看到的電影是《地道戰》,看完后激動得想把自家的紅薯窯也與鄰居家的連起來,夢想回到戰爭年代,也能像八路軍那樣神勇善戰,哪怕拿上一只紅纓槍,利用地道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。那首“地道戰嗨,地道戰,埋伏下神兵千百萬……”主題歌,伴著一種激昂的抗戰精神,響徹我的靈魂。只要哼上第 一句,就會通身來勁,熱血沸騰。
其后,又看過《地 雷戰》、《南征北戰》、《鐵道游擊隊》等革命戰爭影片。正是這些影片使我對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有了一個感性認識。同時,對日軍的仇恨如樹根深深扎在了我的骨子里。
電影中人物形象影響我一生的是《紅燈記》中的李玉和,《智取威虎山》中的楊子榮,《沙家浜》中的阿慶嫂。那些形象如同一座座豐碑,一直屹立在我的心靈之路上。三十多年過去了,還是那么鮮活,呼之欲出。那些膾炙人口的唱詞到現在仍然耳熟能詳,能夠脫口而出。每次在腦海中重播這些影片時,除了重溫當年觀看時的激憤、歡快心情外,我越來越清楚了歷史的要義,同時《赴宴斗鳩山》、《打虎上山》、《智斗》那些精彩壯美的場景讓我一次次領略到了藝術的永恒魅力。
再后來,又看了《空城計》、《三打白骨精》、《武松打虎》等名著片段拍成的電影,從此在心中樹起了諸葛亮、孫悟空、武松等精神偶像,而且在年復一年地啟發著我的心智,溫潤著我的性靈。如果沒有這些影片、沒有這些形象,真不知我的童年以及現在的心靈會是多么的蒼白。
好在有了這些電影,睜眼閉眼精神都有一把標尺,行走于人間,心靈時時能得到及時而準確的丈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