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分類
詳細信息
道教鼻祖老子崇尚自然為美,倡導自然、無為、體現道之精神的“大音希聲”。《莊子?讓王》中提出的“鼓琴足以自娛”的命題,則強調了古琴音樂的娛樂作用、審美作用。老子“淡兮其無味”的思想被阮籍、嵇康、白居易、周敦頤、徐上瀛等人吸收、發展。并為陶淵明、白居易、薛易簡等人所繼承,使崇尚“希聲”之境成為眾多琴人追求的目標,特別是其退隱出世的思想也對古琴美學思想有一定的影響。
古琴音域寬廣,音色深沉,余音悠遠,深具東方文化特色。古琴歷來為文人階層重視,被尊為“國樂之父”、“圣人之器”,在漫長的歷史中積累了大量的文獻,并與其他思想和藝術形式相互滲透,交相輝映,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,“琴、棋、書、畫”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。古琴因其清、和、淡、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、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,而在音樂、棋術、書法、繪畫中居于首位。歷代涌現出許多著名演奏家,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,代代傳頌至今。孔子、蔡邕、嵇康、蘇軾等都以彈琴著稱。
“琴者,情也;琴者,禁也。”奏簫撫琴、吟詩作畫、登高遠游、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。春秋時期,孔子酷愛彈琴,無論在杏壇講學,或是受困于陳蔡,操琴弦歌之聲不絕;春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“《高山》《流水》覓知音”的故事,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;這個故事就發生在現在的武漢漢陽古琴臺-一祠八堂:琴者,情也;琴者,禁也。
字道文創產業是字道元碼系統的產業運用,由賓子老師及其團隊開發并架構頂層設計。古文字中思維邏輯與哲學能很好地運用于個人家庭、企業和社會之中,所以字道文創產業設計圍繞著人們的吃、喝、游、樂、行,和人們的生活有著緊密聯系。
一祠八堂是指一個字道祠堂、八個字道學堂。字道祠堂坐落重慶總部,八個字道學堂為釜舟學堂、鬼谷學堂、伯馬學堂、調御學堂、三鼓學堂、授漁學堂、鳴金學堂、歸一學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