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分類
詳細信息
江蘇太湖石指江蘇太湖產的石頭,多窟窿和褶皺紋理,可造假山,點綴園林庭院等人文景觀。古人云:“錯落復崔巍,蒼然玉一堆。峰駢仙掌出,罅拆劍門開”。把我們引入這種千古名石營造的意境之中。太湖石為我國古代zhu名四大玩石之一(英石、太湖石、靈璧石、昆石),因產于太湖而得名,它是指產于環繞太湖的蘇州洞庭西山、宜興一帶的石灰巖,其中以黿山和禹期山最為zhu名。 太湖古稱震澤,又“笠澤”,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,位于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,長江三角洲的南部。大約在100萬年前,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,后來逐漸與海隔絕,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,變成了內陸湖泊。太湖面積2425平方千米,湖岸線長達400公里,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。故,古代地質造地運動遺留下了豐富的石材。太湖號稱:三萬六千頃,周圍八百里。而實際面積受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,大大縮減,湖底潛出,因此石材料雖然豐富。湖地處江南水網的中心,即使其石使用便捷,由于環保而適當限制開采。太湖石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常用的石料,或單獨擺設,或疊為假山。太湖石原產蘇州洞庭山太湖邊,由于長年水浪沖擊,產生許多窩孔、穿孔、道孔,形狀奇特竣削,自古受造園家青睞。太湖石有三種:白太湖石、青黑太湖石、青灰色太湖石。采石工人攜帶工具潛水取石,用大繩捆綁,吊上大船運往工地造園。 明畫家造園家文震亨在《長物志》中寫道:“太湖石在水中者為貴,歲久被波濤沖擊,皆成空石,面面玲瓏。”